有害生物防制员职业资格考试知识点:我国居民区常见的鼠类与识别
我国的鼠类共约180余种,其中危害严重的约30种,与人类关系较密切、危害较严重的有小家鼠、褐家鼠、黄胸鼠、黑线姬鼠等。啮齿动物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,体型小型到中型。基本特征是门齿很发达,无齿根,能终生生长。上下门齿需要经常啃啮东西以保持一定长度。由于门齿外侧较硬,门齿磨损呈凿形。啮齿目动物即我们说的老鼠上下各一对门齿,而兔形目上门齿2对(1对大,1对小的在大的背后)。啮齿动物没有犬齿,而有齿虚位,即门齿与臼齿(或前臼齿)之间有较长的空隙。 .
(一)小家鼠 、
小家鼠又叫鼷鼠,为世界性分布鼠类,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。它有随遇而安的特性,常在墙角、缝隙里做窝,也能在抽屉、衣帽、书报、沙发里居住,生儿育女。由于体小灵活,半厘米的洞就能钻过,常随家具、衣物被带走。
小家鼠体形小,头体长仅60~80 n3_ITl,体重14~20 g,被毛棕色,腹毛灰色,尾长等于或稍大于体长,耳壳光滑裸露无毛,前足四趾后足五指,后足小于20 mm,雌鼠有乳头5对(胸部3对,腹部2对)。
小家鼠门齿内侧有一缺刻,这是小家鼠鉴别非常重要的特征。
小家鼠能传播鼠疫、热、地方性斑疹伤寒、丹毒、脉络丛脑膜炎、恙虫病、肾综合征出血热、副伤寒、恙虫病、钩端螺旋体病、旋毛虫病、狂犬病等疾病。 ’
(二)褐家鼠
褐家鼠又叫大家鼠、沟鼠、灰家鼠,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害鼠中体形较大的一种,体型粗壮,体重65~400 g,体长130—255 mm。其外形和小家鼠相似,背毛灰褐色,腹毛灰白色,尾毛稀疏且短,尾巴上面黑褐,下面灰白。其体长95—230 mm,尾长短于体长。耳短圆,向前不能遮盖眼部。足白色。雌鼠有乳头6对(胸3对、腹3对)。颅骨的**骨颞嵴几乎平行,但幼体的尚呈弧形。
幼年褐家鼠和成年小家鼠相似,但幼年褐家鼠的嘴比较钝,小家鼠的嘴更尖,小家鼠的头占的比例较小。
褐家鼠起源于亚洲温带地区,由于人类无意携带,分布遍及**。
在我国分布于除西藏等少数干旱地区外的省区。在北方是人房内的优势鼠种,南方多栖居室外。
它们善于挖洞,多在靠近水源和事物的地方挖洞居住,主要栖息的建筑物的底下、下水道、垃圾堆、畜圈、厕所等处。很少在箱柜、衣物内直接做窝。它的跑跳能力比小家鼠强得多‘,而且活动频繁,每天可行走10 km以上。它善于游泳,游程可达1 km。还能潜水,穿过抽水马桶和水池下的弯管。褐家鼠多在夜间活动,黄昏后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高峰。为了安全,活动时习惯沿着墙角和家具,常将食物拖到洞内或隐蔽处再吃。像小家鼠一样,在农村也有随季节迁移现象。
褐家鼠为鼠疫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血吸虫病、旋毛虫病、恙虫病、地方性斑疹伤寒、丹毒、热、狂犬病、鼠咬热等传染病病原体的自然携带者。
(三)黄胸鼠
别名:黄腹鼠、尾鼠、屋顶鼠 体形中等,体长140~180 mm,体重60一180 g。与褐家鼠比较,身体比褐家鼠略小,体型较纤细,口鼻尖长。背毛黄褐色,腹毛棕黄色,喉和胸部中间呈棕黄色,比腹部其他部位略深,尾毛上下部均为黑褐色。耳大且薄,几近裸露,向前遮盖上眼部。尾长大于体长。前足背面*毛色暗灰,后足背面白色。乳头5对,即胸部2对,鼠蹊部3对。
黄胸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,为我国南方室内优势鼠种,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野外也有栖居,但除西南及华南的部分地区外,一般数量较少。
黄胸鼠行动敏捷,攀缘能力较强,建筑物的上层,屋顶、瓦椤、墙头夹缝及天花板上面常是其隐蔽和活动的场所。在粗糙面上能直攀而上,还可沿铁丝、电缆而行。夜间活动,黄昏和黎明前为两个活动高峰,但白天有时也出现,在室外有时也能捕到,行为习性与褐家鼠相似,都有明显的新物反应。
黄胸鼠为鼠疫、钩端螺旋体、恙虫病、血吸虫病的自然宿主之一。
三种鼠的对比见表5-